广告
图片生成中,请稍候...

这些芯片,登上热搜榜

文章摘要:2025年上半年芯片热搜榜出炉,MCU和电源IC占据半壁江山。经典型号如TL431、LM358、STM32等依旧坚挺,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尤其在通用、车规领域崭露头角。TI、ST等国际大厂仍占主导,但国产品牌凭借性价比和本地化服务不断突围。下半年,MCU、功率半导体或成增长主力,国产替代浪潮持续升温。

芯片市场从不缺热搜,但2025年H1的榜单值得深究。

去年笔者曾在《这些芯片,被卖爆了》一文中详写了2024年上半年登上芯片热搜榜单的20款型号,如今随着 2025 年新榜单已出,哪些芯片突围上榜?

01

上半年,芯片热搜TOP20

从榜单来看,2025年上半年热搜TOP20的芯片中,MCU、电源IC占比超五成。

对比发现,2025 年上半年热搜榜单的 20 款芯片里,有10款曾出现在过往榜单。比如:TL431、LM358、UC3842、S8050、AMS1117、NE555、L7805等。从芯片性能来看,这些“回榜” 产品大多经过市场长期验证,性能稳定且兼容性强。

另外,上表中以“—”标记的芯片便是新上榜的产品,观察发现,上述4款MCU芯片均属于新上榜产品。

接下来看看这些“老将”和“新兵”都有怎样的特点。

模拟芯片,蝉联前三

排名前三的电源管理芯片TL431、信号处理芯片LM358和电源管理芯片UC3842均属于通用性强、技术成熟的“经典料”。这类芯片的功能定义、引脚封装、性能参数已形成行业默认标准。

TL431在电源管理中作为精密电压基准,用于线性稳压、开关稳压(如UC3842架构)、电池管理;这款芯片的优势为:高精度、稳定、便宜。

在工业与汽车电子领域,适用于电机控制、传感器电路等严苛环境;在消费电子领域,用于充电器、LED驱动、音频放大器中。

LM358是双通道运算放大器,静态功耗低,能有效降低系统能耗,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宽,对不同幅值信号兼容性强。这款芯片的优势为灵活、省电、适用范围广。

在信号处理领域,用于音频放大器、传感器接口、滤波器设计等;在工业控制领域,作为自动化设备、仪器仪表中的信号调理元件;在消费电子领域,适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的音频和视频信号处理。

UC3842是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器,用于AC-DC电源转换器、适配器等开关电源设计;这款芯片的优势是高效、简单、节能。

在充电器设计中,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充电器、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在工业控制领域,适用于伺服驱动器、变频器等需要精确电压控制的场景。

MCU,强势登榜

在热搜排行榜中,本次MCU上榜的产品也不少。

除了ST的STM32F103C8T6和STM32F103RCT6,还有Microchip的16位MCU产品dsPIC30F2010-30I/SP,以及TI的32位MCU产品TMS320F28P559SJ-Q1。

ST 的 STM32F103 系列虽为十年前的经典型号,但其性价比与生态成熟度(如 CubeIDE 开发工具、海量参考设计)仍具竞争力。在工业控制(PLC、传感器节点)、消费电子(家电控制、智能插座)等对成本敏感的领域,其 5-10 元人民币的单价成为工程师的 “默认选项。

全球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进程加速,直接拉动车规级 MCU 需求。

TI 的 TMS320F28P559SJ-Q1 作为 C2000 系列成员,其车规级特性(支持 ASIL-D 功能安全、高可靠性)与技术优势(GaN/SiC 驱动、实时控制)完美契合新能源汽车核心场景。适用于电机驱动、混合动力、电动和动力总成系统、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充电、数字电源、车身电子和照明等领域。

车规级 MCU 的认证周期长达 2-3 年,TI 的 C2000 系列通过 AEC-Q100 认证并满足 ISO 26262 功能安全要求,文档覆盖率达 100%,这是多数国产厂商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微芯的 dsPIC30F2010-30I/SP 作为 16 位 DSC(数字信号控制器),在电机控制、数字电源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源于全球工业自动化升级与 “双碳” 目标的叠加效应。微芯的 dsPIC30F 系列则通过哈佛架构与独立 DSP 指令集,在电机控制领域形成技术护城河,市占率长期领先。

从这几款登上热搜的产品中不难看出,国际龙头企业在 MCU 市场的地位稳固,其技术积累、生态壁垒与市场渗透力形成的护城河,短期内仍难以被撼动。但国产厂商已在多个领域推出对标方案,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场景实现批量应用。

02

热门芯片,国产对标

先说结论:通用性强、技术成熟、成本优势显著是上述20种芯片的共性。在这些特征下,多款国产芯片已崭露头角。未来在这张榜单上,或能看到更多国产厂商的身影。

TI,热潮正在消退中

目前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呈现“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以TI、ADI、英飞凌、NXP、思佳讯、ST等海外巨头厂商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以晶丰明源、圣邦股份、富满微、明微电子、上海贝岭、力芯微、士兰微、韦尔股份、芯朋微、帝奥微等国内电源管理芯片上市厂商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以国内其他中小型电源管理芯片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梯队。

其中,TI、ADI等海外巨头在产品线完整性及整体技术水平上保持领先优势,占据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全球 80% 以上份额,尤其在高端市场领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在内卷的模拟赛道,国际大厂的日子也不好过。

再加上TL431、LM358等芯片均属于模拟芯片中的“基础款”,且年需求量可达数十亿甚至百亿颗,TI、NXP 等国际厂商虽占据主导,但对于国产芯片公司来说,推出同型号产品便是切入模拟芯片市场的“敲门砖”—— 通过成熟型号积累量产经验和客户资源,再逐步向高端模拟芯片(如高精度运放、车规级放大器)渗透。同时还可满足客户“第二供应商” 的需求,避免单一依赖导致断供风险。

以帝奥微为例,其信号链产品与TI涨价料号高度重叠,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其车规级模拟开关、高精度传感器等产品正加速导入供应链。

UC3842现在除了 TI、ST、安森美、NXP 这类海外厂商有相关产品之外,国内的华富勤、华轩阳、科信、虹茂半导体、华之美、壹芯微、华冠等厂商也有相关的产品供应。这些国产厂商的产品在性能上逐渐向国外同类产品靠拢,并且在价格上具有一定优势,能够为国内的电源产品制造商提供更多的选择,降低生产成本。

上海贝岭的 BL358等产品在精度、带宽等关键参数上与 LM358 相当,可直接替换使用,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设备中,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据悉,在模拟市场剧烈内卷下,去年年尾,TI 的LM358市场报价在0.26-0.55元不等,而有些国产品牌厂商的价格已经卷在0.11-0.15元左右,甚至有批次两年内的仅需0.08元。这种现象在另一家模拟芯片龙头ADI身上也能看到,ADI一个型号如果是12元,那么国内品牌可以直接杀到6元以内,通用类和其他可替代的基本按照这个比例。

MCU,兵家必争之地

再看MCU,在半导体行业的聚光灯下,MCU市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此次上榜的MCU产品主要来自ST、TI和微芯。

内卷,是模拟芯片和MCU市场的共性。在MCU领域,也有不少国产厂商“卷”出新成绩。

上文提到的 TMS320F28P559SJ-Q1是TI的 C2000 系列成员。多年来,TI C2000独霸实时控制这一领域。即便是Microchip、ST、瑞萨这些在电源和电机领域有所建树的巨头,也没能撼动TI C2000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本土MCU厂商的兴起,不少市场已经开始看到了国产MCU厂商的身影。哪怕是之前看起来坚不可摧的C2000,也逐渐在电机控制、变频器和伺服器等市场逐渐失守。

以纳芯微为例,其推出的NS800RT5 和 NS800RT3 两类产品,精准对标 TI C2000 的 F280039、F280049 等型号。前不久,极海半导体也正式发布了基于 Arm Cortex-M52双核架构及支持Arm Helium技术的G32R501 实时控制MCU,正式宣告入局TI C2000所把持的市场。

在通用MCU 市场,GD32等国产MCU品牌与STM32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兆易创新的 GD32 作为中国 32 位通用 MCU 领域的佼佼者,凭借累计超过 2 亿颗的出货量、1 万多家用户、20 个系列 300 余款产品型号的庞大阵容,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GD32 采用 Cortex-M3 内核,实现了与 STM32 相同型号的全兼容,方便用户替换,而且主频频率更高,在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众多领域,成功替代 STM32 的案例不胜枚举。

除上述几家公司,中科芯、灵动微、雅特力、国民技术、芯海科技、华大半导体等诸多国产MCU企业均有可直接对标STM32的产品。

面对着国产MCU有着更低成本的优势,进口品牌纷纷在这场价格战中“败下阵来”。受波及的远不止ST、TI这两家。据悉,在部分产品领域,不仅频繁比价成为常态,哪怕已经选用某款国产MCU,也随时可能转向价格更低的产品。

03

下半年,芯片潜力股

从热门品类来看,MCU 芯片有望持续发力。

上半年榜单中 4 种 MCU 芯片的热度已经彰显了市场需求,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深入发展,对具备高性价比和稳定性能的 MCU 需求将进一步攀升。特别是国产中高端 MCU,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凭借与国际品牌日益缩小的性能差距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可能在下半年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

功率半导体芯片将迎来新的增长契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充电桩建设加速推进,这些都对功率半导体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像 IGBT、MOSFET 等器件,不仅在汽车电子领域需求旺盛,在工业控制、能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也在持续拓展。预计下半年,具备高压、大电流特性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将成为市场焦点。

在国产化浪潮下,对标海外热门型号的国产芯片潜力巨大。随着国内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国产芯片在可靠性和兼容性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像 UC3842、STM32F103C8T6 等热门芯片的替代产品,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验证。未来,随着国内厂商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这些国产芯片有望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应用,成为市场上的“黑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产业纵横",由AI智榜收集发布,撤稿请联系运营。
你也想被收录?加客服微信:tongzi3166,把公号文章链接发给客服就OK了。免费、高效、快速 ^_^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