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高考季爆火的‘AI押题’到底靠不靠谱?真相让人意外!

文章摘要:高考临近,AI押题成为热门话题。考生和家长希望通过AI预测作文题、时政题等,但专家指出这更多是营销手段。AI在文科上可提供参考,但在理科方面效果有限。教师更倾向于用AI辅助教学而非押题。

随着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不少考生和家长的心里也开始打鼓了。焦虑情绪像潮水一样涌来,尤其是到了冲刺阶段,大家对“押题”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过去老师们还会用画红线、波浪线的方式给学生划重点,但现在不一样了,AI押题成了新宠儿。

这两年,“AI押题”几乎成了备考圈里的高频词。小红书、B站上一堆帖子都在晒“我用AI押中了高考题”,一些教育机构也趁机推出各种“AI预测卷”、“大模型作文训练营”,价格还不便宜。398元一份的“AI押题卷”都能买好几本真题集了,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买单,毕竟谁不想多一分胜算呢?

那问题来了,AI真的能押中考题吗?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让几个主流的大模型预测今年的语文作文题。结果发现,它们的答案都差不多,比如“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这个主题被反复提到。从结构上看,确实符合高考命题趋势,但从深度和创新性来看,就显得有些泛泛而谈了。

其实,AI在文科类题目上确实有一定的总结能力,比如能分析社会热点、梳理政策方向。但高考命题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它讲究的是逻辑严密、角度新颖,而且每年都会避免重复。去年的新课标I卷就已经出现了关于AI的考题,但这些大模型却几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相比之下,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或者教育机构提出的命题猜想反而更有参考价值。比如结合“city不city”这样的网络热梗,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或者围绕“科技向善”展开论述。这些思路更贴近现实,也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AI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数学、物理这类学科上,它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题目构造复杂、逻辑性强,AI目前还很难原创出一套真正符合高考标准的试卷。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专家陈志文也说过,所谓的AI押题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手段。高考命题一直都有套路,比如数学第一题必考集合,只是具体怎么考不确定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社交媒体上的热度依旧不减。有位B站UP主叫“图灵的猫”,他自称去年猜中的6个作文题里有5个是真的。但他也承认,这不是AI有多厉害,而是因为高考命题本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把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时代使命这些关键词组合一下,命中率自然就不低了。

这位UP主的操作也很有意思,他用AI模拟了命题组成员的角色,包括大学教授、一线教师、教研员等等,然后让他们在一个虚拟讨论组里进行辩论,最后得出结论。虽然听起来很高级,但实际操作起来也非常繁琐,光是数据量就达到上百万条。如果一个学生真有这个精力和能力,那他根本不需要靠AI押题了。

而对于普通考生来说,盲目相信AI押题不仅没用,还有可能掉进陷阱。部分不良机构打着“AI预测”的旗号卖高价课程,甚至还有诈骗行为。教育部也在近期发布了2025年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不要轻信所谓“押题神器”。

那么,到底该怎么看待AI在高考中的作用呢?多位一线教师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AI不是“神机”,而是“工具”。与其花时间去猜题,不如多听听老师讲的重点,多刷几套历年真题,熟悉出题套路。

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在使用AI辅助教学了。比如“智学网”这样的平台,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错题生成专项练习,帮助查漏补缺。老师们也会用AI帮忙出题、改卷,提高效率。但即便如此,AI也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老师的判断和教学经验。

总的来说,AI在高考备考中并不是用来“押题”的,而是用来提升效率、拓展视野的。它可以帮你整理考点、解析错题、生成阅读材料,甚至是英语改写练习。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高考的本质从来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猜题”,而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水平。AI不会替你考试,也不会代替你对知识的理解。但它可以成为一个靠谱的“备考搭子”,只要你用得好,它就能帮上忙。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