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图片生成中,请稍候...

人形机器人刷屏热搜,但真正赚大钱的,是在工厂车间里

文章摘要:过去半年,人形机器人成为资本和大众关注的焦点。春晚亮相、马拉松比赛等事件引发公众狂欢,但真正创造财富的是工业场景中的实训与应用。优必选、特斯拉、Figure等企业正加速推进商业化落地,产业资本也纷纷涌入。

最近这半年,人形机器人彻底火了。从春晚舞台上跳舞的宇树科技机器人,到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再到社交媒体上刷屏的各种技能展示,人形机器人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似乎一下子成了“网红”。可热闹归热闹,真金白银的收益,其实并不在客厅,而是在车间。

先说说那些让人兴奋的场面。今年春晚,一只身着红棉袄、手持红手帕的人形机器人跳起了秧歌舞,瞬间引爆全网。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机器人也能这么有“人味儿”。随后,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办,各种型号的机器人同台竞技,跑得快的、动作灵活的都成了话题中心。松延动力的“小顽童N2”因为拿了亚军,在京东拍卖平台上被4万人围观,最终还以高出原价42%的价格成交。这样的热度,确实让人感受到一种“狂欢”的氛围。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另一面是,真正的商业机会和实际收益,正在悄悄地在工厂车间里发生。

像优必选、特斯拉、Figure这些头部公司,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吸引眼球上,而是把人形机器人派到了生产一线。比如特斯拉的Optimus Gen3已经进入自家工厂,做电池分类、设备调试这些工作;Figure的02机器人在宝马工厂每天工作20小时,负责物流分拣、车身搬运和质检任务;优必选则已经在东风柳汽、吉利汽车等多个车厂开展实训,完成安全带检测、车身质检等工序。

为什么这些企业要往车间里钻?因为现阶段,工业场景才是人形机器人最有可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和盈利的地方。

工业环境对机器人的要求非常严苛,既要稳定可靠,又要适应复杂多变的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实战中,人形机器人不断进化,技术能力也在持续提升。优必选就在极氪5G智慧工厂里部署了数十台Walker S1机器人,实现了群体智能协同作业,不再是一台机器人单打独斗,而是多台机器人一起完成复杂的产线任务。这种进步背后,是跨场域感知、混合决策、协同控制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支撑。

国外的Figure也不甘落后,他们推出了Helix大模型,采用双系统架构,让机器人具备“慢思考”和“快执行”的能力。S2负责整体规划,S1负责实时操作,配合起来就像一个人的大脑和小脑协作一样流畅。甚至两台Figure 02机器人还能共享AI模型,实现分工合作,比如一个拿容器,一个捡东西,协同完成任务。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让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像“人”,也让它们在工业场景中越来越能干。

当然,光靠技术还不行,还得有钱。今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疯狂吸金,融资总额接近300亿元人民币,国内外各占一半。Figure估值飙升至395亿美元,银河通用也拿到了11亿的单笔融资,成为行业独角兽。资本的背后,不只是钱,更是各种工业资源的注入。

比如宁德时代给银河通用提供了高性能电池方案,续航时间翻倍;微软为Figure开放了Azure AI平台和Claude 3.5大模型,提升了语义理解能力;腾讯、阿里、亚马逊等也纷纷通过投资方式,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算法、数据、供应链等支持。

换句话说,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已经不是某个初创公司单打独斗的游戏,而是整个产业链在合力推动。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再到市场推广,各个环节都在快速融合,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所以你看,虽然我们刷手机看到的是人形机器人跳舞、跑步、比马拉松,看起来很热闹,但真正赚钱的,是它们在工厂里默默干活的时候。车间,才是人形机器人真正的舞台。

未来,谁能在工业场景中率先打开局面,谁就有可能在这一波浪潮中脱颖而出。而这场人形机器人的“财富游戏”,才刚刚开始。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