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现实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太依赖大模型(LLM)写代码,结果反而把自己的脑子给“废”了。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这是很多资深程序员最近的真实感受。
先说个背景吧。自从2022年底AI这股风刮起来之后,好像每个人都觉得有了LLM就能当程序员了。我干这行二十多年了,说实话,这事儿还真没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 LLM不是万能搭档,它只是个工具
很多人说,“LLM是我的好搭档”,听起来挺温馨的,但其实这话背后藏着一个危险的想法:我们开始把AI当成可以完全信任的伙伴。可问题是,它真有那么靠谱吗?
举个例子,你让LLM写一段代码,它可能很快就能给你一串看着挺像回事的东西。但问题来了,这段代码到底能不能用?有没有隐藏的bug?如果你自己没点判断力,那很容易就踩坑。
更可怕的是,有些LLM生成的代码表面上看没问题,但实际上逻辑有问题。比如项目经理不懂技术,让他直接生成源码,那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还有种情况叫“XY问题”。比如说你想解决线程安全的问题,问LLM:“怎么在C#里实现线程安全的列表?”它可能会给你一大段代码,看起来很专业,但其实正确的做法可能只需要加一行引用库就行了。LLM不会反问你:“你确定你问的是对的问题吗?”因为它没有这个能力。
### AI提速的背后代价
当然,LLM最大的优势就是快。但它快得有点过头了,快到让人忽略了质量的重要性。
就像那种屋子外表光鲜亮丽,里面却乱得没法住人一样,AI生成的代码也常常是这样。刚开始看起来还行,时间一长,维护成本高得吓人。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个研究,微软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用AI的人虽然自信满满,但批判性思维明显下降。也就是说,你越依赖AI,你的大脑就越懒得动,久而久之,你就真的不会思考了。
特别是对刚入行的新手来说,这个问题更严重。你不练基本功,不从零开始理解代码是怎么一步步跑通的,那你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高手。你靠AI帮你写代码,就像你考试总抄答案,结果考试换题你就傻眼了。
### 编程的本质,不是写代码
说到这儿,我想带大家回到一个根本问题:编程到底是什么?
有个计算机界的大佬叫彼得·诺尔,他在1985年就说过一句话:“编程不是写代码,而是构建一种理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有价值的,是你脑子里对整个系统的理解,而不是那一堆字符。
做个实验你就明白了。假设两组水平差不多的程序员,A组刚刚做完一个象棋程序,B组啥都没干。现在让他们同时给这个程序加上人机对战功能。你觉得哪一组做得更好?
答案是A组。因为他们刚刚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系统构建过程,脑子里已经有清晰的设计模型了。B组就得从头开始摸索,效率自然差很多。
所以你看,真正厉害的程序员,不是他写的代码多漂亮,而是他对整个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靠AI能替代的。
### 程序熵:复杂性是程序的天敌
再来说另一个概念,叫做“程序熵”。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其实就是说程序越改越复杂,越改越难维护。
有个计算机界的经典比喻:“开发程序就像对抗熵增。”你一开始设计得好,还能控制复杂度,但一旦开始频繁修改,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这时候,LLM的作用就很有限了。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个预测器,只能根据已有的文字模式来生成内容。它不会理解背后的逻辑,也不会考虑架构设计。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用LLM改代码,它不仅没帮你简化,反而搞得更复杂了。这就是因为它是基于token做预测,而不是基于设计理念做决策。
### 别让AI成为你的拐杖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要让大家别用LLM。相反,我觉得它是个好工具,关键是我们要用对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刚入门的开发者,记住一点:不要一开始就依赖AI。你要先把基础打牢,学会独立思考,否则你永远都只是一个“AI辅助工”,而不是真正的工程师。
如果你已经是个老手,也不要以为AI能代替你。真正决定项目成败的,不是谁写代码快,而是谁更能把握整体架构,谁更能预见潜在风险。
企业老板们也别盲目追风。别以为用了AI就能降本增效,实际上可能埋下更大的隐患。就像当年搞离岸外包一样,短期节省了人力成本,长期却带来了沟通成本、质量风险。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AI不会消失,但请把它当成工具,而不是拐杖。真正的价值,永远属于那些既有技术实力,又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
所以,别急着让AI替你干活,先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毕竟,再聪明的机器,也比不上一个真正用心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