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图片生成中,请稍候...

AI手机扎堆发布,到底是未来已来,还是换个马甲继续内卷?

文章摘要:AI手机虽成风口,但目前体验仍显鸡肋。各大厂商扎堆推出大模型功能,却难掩技术瓶颈和用户痛点。与其追求‘大众化’的通用AI,不如深挖细分场景,打造真正能打动用户的垂直功能。

AI这把火已经烧了三年,到了2025年,手机厂商们算是彻底挤进了深水区。最近华为在HDC大会上发布了鸿蒙智能体框架,小艺据说要升级成系统级超级智能体;荣耀也紧跟着放出风声,新机主打AI能力,号称是“最强AI手机”。这些动作看起来热闹,但仔细一看,其实大家都在做差不多的事——给手机装上大模型。

过去一年,国产手机在AI这条路上可以说是火力全开:小米有超级小爱、荣耀有YOYO、vivo有蓝心小V、OPPO有小布……几乎每个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AI助手。乍一看,好像AI真的要成为智能手机的新引擎了。

但问题是,现在的AI手机到底有多“智能”?

从硬件上看,其实早在2017年,华为就在麒麟970芯片中集成了NPU(神经网络处理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玩AI了。后来苹果、高通、联发科也都跟了上来,可以说现在几乎所有主流手机都具备一定的AI能力。

再看软件功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图像识别、一键美化……这些我们早就用上了,本质上都是AI算法的应用。所以严格来说,现在的大多数手机其实已经是“AI手机”了。

那现在加个大模型有什么不同?

比如小米的小爱同学就集成了deepseek-R1和自家的MiLM轻量级大模型,理论上可以实现文档总结、影像生成、实时翻译、跨应用操作等功能。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体验呢?

说实话,目前这些功能更像是对已有AI功能的加强版。AI影像处理看着像高级美图秀秀,实时翻译也只是比以前更流畅一点,文档总结和跨应用操作的速度和准确率还没达到让用户放弃手动操作的程度。

最核心的语音互动部分,虽然声音模仿得越来越像真人,但在逻辑理解和信息准确性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笔者亲自测试过几款AI助手,结果发现它们连多音字和日期都能搞错,这就有点尴尬了。

说到底,消费者并不关心你用了什么技术,他们只在乎好不好用。如果AI手机只是换了个壳子,并没有带来颠覆性的使用体验,那这种热潮恐怕很难持久。

看看当年的VR眼镜就知道了,一开始被炒得火热,资本、科技巨头、创业公司一窝蜂冲进来,结果产品体验没跟上,价格又贵,应用场景又少,最后市场直接遇冷。Magic Leap这样的明星企业甚至沦落到裁员边缘。

AI手机如果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须拿出真正能打动人的功能。iPhone之所以能改变行业,不是靠宣传,而是因为它带来了多点触控这个革命性体验;特斯拉Model 3能畅销全球,也不是因为马斯克个人魅力,而是它的自动驾驶确实好用。

AI手机想要掀起新一轮革命,还得迈过三道坎。

第一是芯片算力与功耗的平衡问题。运行大模型需要更强的NPU性能,而性能提升意味着更高的能耗。现在的手机电池容量已经越来越大,充电功率也越来越高,但AI带来的额外负担还是会让续航压力更大。

第二是成本问题。据vivo AI研究院院长透露,调用一次云端大模型的成本大概在0.012到0.015元之间。如果你有1亿用户,每人每天用10次,光对话成本一年就可能超过50亿元。而目前用户并没有为这项服务付费的习惯。

第三是应用生态的缺失。现在的AI手机主要功能还是语音助手,种类少、缺乏爆款。当年iPhone的成功除了硬件创新,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App Store提供了海量应用。AI手机如果想复制这种成功,必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

既然有这么多困难,为什么手机厂商还要一窝蜂地推AI手机呢?

原因很简单:手机行业太卷了。每年出上百款新机,外观、配置、参数都差不多,用户根本分不清区别。同质化竞争导致换机周期越来越长,厂商急需讲一个“新故事”来刺激市场。

另一方面,大模型本身也面临数据中心负载过重和运营成本高的问题,需要向端侧转移。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智能手机成了大模型的理想载体,而大模型则为手机行业注入了新的想象力。

不过,在技术和成本问题解决之前,与其追求覆盖所有人的“通用型AI手机”,不如转向专注垂直领域的“小众AI手机”。这样不仅能缓解技术压力,还能避免再次陷入同质化竞争。

更重要的是,“小众”不等于“小市场”。个性化消费需求正在崛起,愿意为特定功能支付溢价的人群并不少。就像山姆超市的巨型提拉米苏、泡泡玛特的限量盲盒,看似小众,实则市场不小。

小米当年造芯片失败后,转战ISP和影像算法,最终孵化出了玄戒O1芯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技术积累一旦到位,就能厚积薄发。

所以,AI手机这条路还远未到终点,真正的突破或许不在“全民皆AI”的泛用场景,而在那些深入挖掘的小众需求里。厂商们不妨沉下心来,先做出几个真正能打动人心的AI功能,再谈颠覆也不迟。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