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图片生成中,请稍候...

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1999元起,开启消费级XR新时代

文章摘要: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1999元起售,开启消费级XR眼镜新时代。文章探讨了XR眼镜如何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分析其核心技术与市场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最近的小米发布会,除了新手机,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其实是他们推出的首款AI眼镜。这款产品售价1999元起步,专为亚洲脸型设计,性价比可以说是非常亲民。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其实标志着小米正式进入XR眼镜赛道,也意味着消费级XR设备开始真正走向大众。

那什么是XR眼镜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结合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甚至MR(混合现实)技术的智能穿戴设备。戴上它,你看到的世界可能会多出一层“信息层”,比如实时翻译、导航指引、物体识别等等。就像文章里举的那个例子:小美和小帅同时看到一只流浪猫,小帅需要掏出手机拍照再搜索,而小美只需要戴着眼镜说句话,就能立刻知道这是什么品种、习性如何——这就是信息获取效率的巨大差距。

当然,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仅是快一点那么简单。当人眼所见即所得的信息量成倍增长时,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也会发生质变。就像新手司机和老司机看同一个路口,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XR眼镜的作用,就是让你在各种场景下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迅速做出判断。

从技术角度看,XR眼镜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光学、显示和芯片。

光学方面,目前主流方案有Birdbath和光波导两种。前者成本低、供应链成熟,适合入门级产品;后者虽然现阶段良率不高,但轻薄度和显示效果更好,被认为是未来的趋势。尤其是当你想把眼镜做得更接近日常佩戴的样子时,光波导更有优势。

显示技术方面,Micro LED搭配光波导是很多厂商瞄准的目标,Meta、华为等公司也在探索其他路径,比如LCoS和DLP技术。这些听起来有点拗口的技术名词背后,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让投影的画面更清晰、更自然,同时尽可能减少重量和能耗。

至于芯片,那就更关键了。不仅要处理图像,还要进行语音识别、动作追踪、环境感知等一系列复杂任务。Apple Vision Pro就用了M2和R1两颗芯片,分别负责计算和视觉协同处理,保证画面刷新足够快,避免眩晕感。此外还有专门用于神经网络处理的NPU芯片,帮助设备更快地理解和响应用户指令。

说完技术,再来看看市场现状。

AR和VR虽然都被归类在XR领域,但它们的发展轨迹却大不相同。前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只有50万台左右,而VR则达到了750万台。不过从增速来看,AR的增长潜力明显更大,年均增速接近40%,远超VR的20%。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是供应链成熟带来的成本下降,使得AR眼镜价格可以控制在两三千元这个相对亲民的区间;其次是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占到了全球AR出货量的40%以上;再者,AR在游戏、观影等移动场景中的体验优势更为明显,用户接受度更高。

反观VR市场,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尤其是一些高单价的产品销量下滑明显。而且VR的主要使用场景还是游戏,换机周期长,早期用户已经基本饱和。再加上品牌集中度高,Meta、SONY、PICO几家独大,市场竞争格局趋于固化。

在这个背景下,有三款XR眼镜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是Apple Vision Pro。虽然价格昂贵、重量偏重,但凭借苹果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和惊艳的显示效果,依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去年出货量就达到了50万台。

第二是采用Birdbath技术的AR眼镜,这类产品在游戏和观影场景中表现出色,已经成为不少玩家的新宠。

第三则是Meta和Ray-Ban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不仅外观时尚,还集成了耳机、拍照等功能,单季度出货量就超过30万台,累计销量突破百万。

那么,消费级XR眼镜的未来会怎样呢?

它会不会成为新一代的效率工具,帮我们在办公、购物、看房等方面大幅提升生产力?又或者会在娱乐领域持续创新,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答案很可能是两者兼有。

随着AI技术的进步,XR眼镜不仅能提供更多信息,还能主动理解用户的意图,给出更智能的建议。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通过一副眼镜,远程“实地”看房、逛街、甚至参加会议。

XR眼镜不是简单的科技玩具,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和认知升级。正如文章最后所说:“需求是不会被单向创造的。XR将与每一名个体乃至时代发生积极的碰撞,推演出令人叫绝的思路与方案。”

所以,别小看这次小米发布的AI眼镜,它可能只是个开始。未来的智能穿戴世界,或许就从这一副眼镜开始。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