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图片生成中,请稍候...

小米AI眼镜爆卖背后:雷军的野心、技术短板与全球争夺战

文章摘要: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1999元起售,半小时售罄。雷军将其定义为“随身AI入口”,与手机、汽车、家居联动。产品轻量化、续航强,但面临算力不足、近视用户体验等问题。全球AI眼镜市场爆发,小米入局引发“百镜大战”。

最近,小米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自家的首款AI眼镜。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智能设备,而是雷军口中“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是未来人机交互的关键入口。发布会现场,当1999元的价格公布时,全场掌声雷动,而小米商城也在短短半小时内宣告售罄,京东平台首日销量更是突破7000台。看得出来,这款产品一上来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那么,这款小米AI眼镜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从硬件配置来看,它搭载了高通骁龙AR1芯片和索尼IMX681传感器组成的1200万像素摄像头,采用开放式耳机设计,并且针对亚洲人脸型做了优化。最让人惊喜的是它的重量——只有40克,比Meta Ray-Ban还轻两克,真正做到了“全天无感佩戴”。续航方面,通过双芯片架构(高通AR1+恒玄2700),实现了8.6小时的使用时间,远超竞品的4小时。

软件方面,小米也下了不少功夫。“超级小爱”AI助手是整套系统的灵魂,支持多模态交互、跨设备操作和个性化记忆服务。在发布会上,演示者通过语音指令就能完成拍照、识别商品甚至调出支付宝支付界面,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仿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走进了现实。

当然,一款产品的成功不仅仅靠自身,还得看背后的供应链支持。小米这次的合作方包括歌尔股份、欧菲光、瑞声科技等国内大厂,70%的组件实现了国产化,光学模组的成本相比去年下降了30%,这也为后续的量产和价格控制提供了保障。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小米AI眼镜看起来很香,但也并不是没有槽点。比如,虽然续航提升了,但高通AR1作为初代AR平台,在处理3D建模和实时渲染这类任务时可能还是有些吃力;再比如,小米的销售预期定在“三十万台往上”,相比之下Ray-Ban Meta已经卖出了300多万台,差距还是挺明显的。这说明小米对市场的判断相对保守,也可能影响到后续的研发投入和迭代速度。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如果你本身有近视,配上适配的镜片后,眼镜会额外增加约30克重量。这就和“无感佩戴”的宣传有点冲突了,尤其是对于近视人群来说,可能会觉得戴起来不太舒服。这个细节反映出产品在用户体验优先级上的权衡困境。

其实,智能眼镜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早在2013年,Google Glass就曾试图打开这片蓝海,但因为外观怪异、隐私争议以及高昂的价格,最终没能走远。之后十年间,行业分化成VR和AR两条路线,前者主打沉浸式体验,后者则尝试虚拟与现实融合。但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始终没能普及。

转折发生在2023年,Meta和雷朋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眼镜,采取了“减法战略”——去掉显示屏,专注音频和摄像功能,外观和普通墨镜几乎一样。这一策略大获成功,销量一路飙升。到了2025年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80%,中国市场更是翻倍增长。

随着技术进步,像阵列光波导+Micro-LED这样的新技术开始商用,让AI眼镜在亮度、重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再加上端侧AI推理能力的增强,用户甚至可以不依赖手机独立使用。据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将达到550万台,中国将占一半以上。而到2035年,预计年销量有望达到14亿副,渗透率高达70%,堪比智能手机。

正因为如此,各大科技巨头都把AI眼镜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关键战场。小米把它定位为“随身AI入口”,Meta则喊出“2025年决胜AI眼镜”的口号。除了硬件厂商,互联网大厂也在积极布局,比如字节跳动据说正在研发自己的AI眼镜,结合其强大的视觉语言模型,未来潜力巨大。

从生态角度来看,AI眼镜不仅能带来新的硬件机会,还能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像歌尔股份、欧菲光这些公司已经开始受益,如果销量持续增长,相关企业的营收也会水涨船高。资本市场也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2024年多家AI眼镜初创企业获得数千万元融资。

当然,AI眼镜要真正走向大众,还有不少挑战需要克服。首先是隐私问题,欧盟已经开始制定AR设备的数据安全法规,要求摄像头必须配备工作指示灯。其次,目前大多数用户仍以音频功能为主,视觉交互的渗透率还不高。但不管怎么说,这场“百镜大战”已经全面打响,谁能在技术、生态和用户体验上做到极致,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赢家。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