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条融资新闻,不知道你有没有刷到。
企业级 AI Agent 平台 BetterYeah 又拿了一轮超亿级投资,这次由阿里云领投,资金会用来打造更智能的企业“数字同事”。
看完这条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 Agent 赛道上最值得关注的一笔。因为更像阿里云在做一次战略补位,想重新定义企业用 AI 提升效率的方式。
01
我们知道,阿里在大模型和开发者工具上的布局很早,像通义千问、通义灵码、钉钉AI助手这些产品,都是AI+的代表。
但问题是,这些产品虽然能力强,却覆盖不了所有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多企业,并不在阿里生态里。
我了解的大多数公司,他们都有很多各类企业系统,像ERP、CRM、OA这些,业务流程早就嵌进去了。
现在大家都在讲 AI 转型,他们也想试试。可系统本身没有 AI 能力,怎么加?有些企业试过自己做,结果发现没那么简单。
不是找个大模型接进去就行的,要微调模型、定制场景、建知识库,把几千份合同、上万条客户记录整理成 AI 能理解的数据结构。这不仅技术门槛高,还需要人、需要时间、也需要经验。
很多公司试了一圈下来,效果不好,或者根本跑不起来,总不能把这些系统全推倒重来;这时,就要一个AI平台,深入到业务流、工作流,让 AI 真正落地干活。
从 SaaS 的角度看,BetterYeah 做的就是这件事。
它不只是给企业加个 AI 插件,而是从企业业务场景的AI化为起点,结合知识库、数据库,连接 CRM、ERP、OA 这些常用系统,构建出能执行任务的智能体。
比如,销售 Agent 可以自动跟进客户,客服 Agent 能处理常见问题,货品 Agent 还能联动供应链安排补货……
所以,它解决了传统 SaaS 工具「有数据、无智能」的问题,也让渴望拥抱AI企业,第一次真正拥有“AI Workforce”。
如果从阿里的角度看,这件事的意义更清楚了。
阿里需要一个能把 AI 落到真实业务场景里的解决方案,BetterYeah价值在于它做的不仅是简单地“AI + 工具”,而是“AI + 企业”。它把AI作为底层逻辑出发点,把 AI 当作一种新的生产力来看待。
这次融资释放的信号也很明显,AI 已经从“能不能用”的阶段,进入了“怎么用”的阶段。
而阿里再次选择的投资对象,也有一定的“阿里基因”。
BetterYeah 的创始人兼 CEO 张毅(花名:陶钧),是钉钉创始团队成员,曾任钉钉副总裁;联合创始人 COO 黄雯(花名:木源)、CTO 黄种堃(花名:空子)也都来自钉钉的核心团队。
这支队伍全是老兵,不仅懂技术,更懂企业服务、懂 SaaS、也懂如何把复杂的产品做到用户心里去。
所以我说,这笔投资更像是一个信号:阿里云想快速补全它在企业级 AI 领域最缺的那一块拼图,而 BetterYeah,刚好在该赛道All-in了足够的时间。
02
看到这儿,你也许会问:Agent 平台不是挺多?为什么BetterYeah能被阿里看中?它到底有什么不同?
智远认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擅长的场景。
字节的Coze主打标准化 Bot 开发,它的使用门槛低、上手快,能满足轻量化的智能交互需求。
对 C 端用户或小型项目来说是非常友好的选择,且与字节生态工具有天然适配性,对于依赖该生态的用户而言集成成本更低。
从产品定位的底层差异来看,coze的设计逻辑更侧重「快速搭建单一场景Bot」,在应对企业级核心诉求时存在天然差异。
企业级对平台的系统扩展深度、多角色协同、系统稳定性、开发流程规范化方面,则要求更高。
再来看BetterYeah,定位在专注企业级场景,既可以作为专业技术团队的开发平台,也直接提供开箱即用的行业模板和插件。
尤其在跨系统集成、复杂流程编排与企业级安全合规体系的深度融合上,更能匹配规模化组织对智能 Agent 平台的核心诉求。
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销售经理,只需要选一个销售 Agent 模板,打通 CRM 系统,就能生成一个能自动跟进客户、生成报价单的数字员工。
这种「模板化+业务嵌入」的模式,正好解决了传统 SaaS 工具“有数据、无智能”的痛点。
还有一点,BetterYeah 有自己的 NeuroFlow 框架 和 Multi-Agent 协同引擎,为企业提供完整的 AI Infra 基础设施。
我查了一下这几个关键词的意思,说白了就是:
它能实现多角色协作和跨系统任务流;可以解析合同、发票、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生成结构化知识库。
通过动态调优降低大规模调用成本;同时确保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运行监控等环节万无一失。
更直接点说:它已经把「厨房」建好,厨师配齐,菜谱备全,你只要点火开灶就行;所以,这些能力刚好和 Coze、Dify 形成差异化路线。
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百丽集团。
他们通过 BetterYeah 的Agent平台,陆续实现了800+业务子节点的AI应用上线,包括,覆盖货品业务流250+子节点的「货品AI助理」,覆盖终端门店5类角色350+业务子节点的「店铺AI助理」等。
这充分说明,BetterYeah 在真实业务中跑出了效率。
所以,BetterYeah 在做的,不仅是「AI + 工具」,而是「AI + 企业」;它不仅提供一整套企业级能力,还真正理解企业业务流程,把 AI 当作一种新的生产力来构建。
03
智远观察认为,企业对 AI需求很大,目前存在问题也很明显。
一方面,容易落地的 AI 场景很有限,大部分还没打开。
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多的 AI 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客服端,AI 客服机器人;另一个是研发端,代码生成工具。
这些场景之所以能先跑出来,因为它们相对标准化、边界清晰、数据好获取、反馈周期短。
但除此之外呢?销售怎么做决策?供应链怎么优化?一线员工如何提升效率?这些问题也都存在,很多企业都在尝试,但真正能跑通的并不多。
另一方面,很多人还在追求那种「全能型AI助手」。这是不对的,因为企业的业务流程本质上是一套高度分工、讲究专业性的系统。
你不能指望一个「万金油」式 Agent,在每个岗位上都带来实质帮助,真正能推动业务的,是深入垂直场景、贴近具体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而精Agent。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假设你在一家汽车公司,想给维修师傅打造一个 AI 智能体来辅助工作;那最好的做法是从哪里开始?
一种方式,让 IT 团队去整理公司内部的历史资料、维修记录、老员工的经验,然后,训练出一个专门服务于维修岗位的知识模型。
另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是从维修部门入手,构建一个“维修助手”级别的 Agent,把维修手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老技师的经验都整合进去。
这个「维修助手」上线之后,不仅能帮助新手快速上手,还能统一操作标准、降低错误率。每一次新的维修会让Agent不断进化、更新能力。
这才是 AI Agent 在企业中真正生长的方式:从一个个具体岗位出发,逐步连接成网,最终形成“数字员工体系”。
前几天,我看到 IBM 的 CEO Arvind Krishna 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企业在部署 B2B AI时,要从四个层次来看:
基础设施:底层的计算资源、云服务;集成能力:能不能把 AI 和现有系统打通,比如 ERP、CRM、OA;
数据质量:有没有结构化的、可用的数据来支撑 AI 决策;智能体应用:也就是我们说的 Agent,才是最终面向用户的那一层。
如果你前面三步没做好,直接谈智能体,很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试过 AI 工具后觉得「没啥用」;不是 AI 不行,是他们跳过前面的准备阶段,直接想要「结果」。
ERP 系统里的数据相对规范、完整,围绕 ERP 构建的 Agent 更容易落地;如果 OA 或者 HR 系统的数据不够干净,这时,做出来 Agent 就容易“乱说话”。
因此,真正智能体建设,必须从业务流程梳理做起、从数据开始、从岗位需求出发做起。
现在企业越来越务实,大家不再满足于“画大饼”式的 AI 解决方案,也不只想要一个简单的 AI 工具;他们想知道的:Agent 到底能不能帮我完成一项任务?能不能让我团队的效率提升 30%?
这时,我们就不能再靠「通用模型 + 想象力」来做产品了。 而要回到最根本的问题:Agent 为谁设计?它要解决什么问题?知识从哪来?执行路径是什么?
BetterYeah 在这条路上已经走过几年;它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岗位、流程、场景出发,训练出能真正上岗的数字员工。
智远认为,或许这才是企业级 AI Agent 正确的打开方式。
